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天气信息
新闻详情

山西概述(图)

160
发表时间:2021-12-24 10:26

 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。春秋时期,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,所以简称“晋”;战国初期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因而又称“三晋”。全省总面积15.6万平方公里,总人口3480.48万人(2021年底),辖11个地级市,117个县、市、区。

  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,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%以上。东有太行山,西有吕梁山,西、南以黄河与内蒙、陕西、河南等省区为界,唐代柳宗元称之为“表里山河”。

 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。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、铝土矿、耐火粘土等7种;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4种。其中,煤炭资源储量丰富,分布广泛,煤质优良,品种齐全,埋藏浅,易开采,累计探明储量2500多亿吨,占全国探明保有储量的26%,素有“煤海”之称。

 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,被誉为“华夏文明摇篮”。“女娲补天”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。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。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、舜、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,为“尧都平阳(今临汾市)”、“舜都蒲坂(今永济市)”、“禹都安邑(今夏县)”。春秋时期,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。北魏时,大同(当时称平城)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。隋朝末年,李渊父子起兵晋阳(今太原市),继而夺取长安,建立唐朝,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。元末明初,中原连年战乱,灾荒频繁,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,经济繁荣,人口稠密,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。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,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。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。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“问我祖先在何处,山西洪洞大槐树”,即由此而来。明清时期,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,晋商在中国十大商帮中独占鳌头,并一度支撑着清廷的统治。

  山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,旅游资源十分丰富。现存宋、辽、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%以上。著名的旅游景点有: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、悬空寺、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;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、芦芽山、代县杨家将故地;太原旅游区的晋祠、晋中的平遥古城、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;临汾旅游区的尧庙、洪洞县的大槐树、广胜寺、吉县黄河壶口瀑布;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、芮城永乐宫、夏县司马光墓、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,等等。其中五台山、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
 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,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,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、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,有中国的“武圣”、三国时期名将关羽,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的作者、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,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罗贯中,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、王之涣、王维、白居易,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,有金元时期著名诗人、史学家元好问,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、白朴等。

 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。早在1921年,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,就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,开展革命活动。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,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,在晋西、晋中、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。全国抗战爆发后,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,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。八年抗战中,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;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,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。解放战争期间,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,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,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、西进,奔赴新区,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  新中国成立以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,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团结一致,艰苦奋斗,开拓创新,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。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,山西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2020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省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“三篇光辉文献”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“四为四高两同步”总体思路和要求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强力推动“六新”突破,全省经济运行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稳定增长,转型发展态势强劲,民生福祉不断增进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交出夺取山西“战疫”重大战略成果、实现转型发展入轨并呈现强劲态势和全力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三份优秀答卷”。

  初步核算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51.93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3.6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946.68亿元,增长3.6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7675.44亿元,增长5.5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3.4%;第三产业增加值9029.81亿元,增长2.1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1.2%。

 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.9%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.3%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.8%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.1%。

  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8.8万人。转移农村劳动力37.7万人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.1%。

  经济新动能加快增长。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.7%,其中,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1.5%;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.6%,其中,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.4%;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2.8%,节能环保产业增长8.5%。新产品中,光伏电池增长35.8%,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22.8%,移动通信手持机增长21.4%,电子计算机整机从无到有,达到13.1万台。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中,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8.8%,快递业营业收入增长33.8%。全年网上零售额684.1亿元,增长28.1%。

  脱贫攻坚实现决战决胜。截至2020年末,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,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。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2元,比上年增长10.4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6.8%。

网络编辑:张肖肖


E-mail:shanxigzb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