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概况(图)297
发表时间:2021-12-22 17:35 太原汾河迎泽大桥段 太原是山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,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。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,建成区面积374平方公里,辖六区三县一市,截至2020年11月常住人口530万。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、晋中盆地北部地区,地理坐标为北纬37°27′~38°25′,东经111°30′~113°09′。北、东、西三面群山巍峙,北靠系舟山、云中山,东据太行,西依吕梁,南接晋中平原,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。古昔有“控带山河,踞天下之肩背”“襟四塞之要冲,控五原之都邑”之称誉。太原市东、东北与榆次区、寿阳县、盂县为邻,南与交城县、文水县、祁县、太谷区接壤,西、西北与岚县、方山县毗连,北与静乐县、忻府区、定襄县交界。 双塔寺 太原古称“晋阳”,简称“并”,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。太原又称“龙城”,大唐王朝发源于此,历史上曾是九个独立王朝的国都或陪都,名胜古迹星罗棋布,有晋祠、晋阳古城、龙山石窟、天龙山石窟、双塔寺、窦大夫祠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。这片历尽沧桑、底蕴厚重的土地,产生过温彦博、狄仁杰等著名的政治家,孕育了白居易、王维、王之焕、罗贯中、傅山等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,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。独具特色的晋阳文化,既传承了唐风晋韵的自信,也秉承了百年晋商的潇洒,重商亲商的传统延续至今,诚信为本的美德远扬海外。 太原具有宝贵的红色资源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进程中,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其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。1924年5月太原地方党组织成立。抗日战争时期,八路军开赴山西,多次实施战略展开,建立晋察冀、晋冀豫、晋西北(晋绥)抗日根据地,至解放战争时期,持续时间最长、战斗最激烈、伤亡最惨重的太原战役,太原都是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依托地,留下大量的革命史实,革命传统以及活动遗址与纪念建筑。太原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革命遗址的挖掘、保护、利用。20世纪50年代先后修建双塔革命烈士陵园、牛驼寨烈士陵园等一批烈士纪念建筑。之后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高君宇故居纪念馆、太原解放纪念馆、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、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等一批纪念馆先后布展开馆。全市红色景点中,2个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2个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、3个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4个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 太原矿产资源丰富,既有铁、锰、铜、铝、铅等金属矿,又有煤、石膏、硫磺、矾、硝石等非金属矿。其中,煤、铁储量最为丰富,被誉为“煤铁之乡”。 太原煤炭基础储量居全省第四位,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。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,而且煤种齐全,焦煤、肥煤、瘦煤、贫煤、气煤、无烟煤应有尽有。市域含煤面积1368平方千米,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.58%。已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太原市东、西山及古交市、阳曲县、清徐县、娄烦县境内。分属沁水、西山、宁武三大煤田,东山、阳曲、西山、古交、清交、龙泉六大矿区。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,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米4927.90兆焦耳,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285~2587小时,年平均降水量390~423毫米,气温8.10℃~11℃,积温2375℃~3121℃。无霜期153~178天。 太原产业基础雄厚、创新资源集聚,是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重点建设的156项工程有11项落户太原,逐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。改革开放后,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,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页献,拥有太钢、太重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知名企业。太原汇集了全省52%的高等院校和53%的科研院所,拥有一批国家级、省级科技创新平台。 太原承东启西、联通南北,是山西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窗口。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,具有东融南承西联北拓的重要作用,是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。太原市委、市政府坚持以大交通支撑大开放格局,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,推进信息网络提质增速,努力建设山西对外开放的“桥头堡”。 网络编辑:刘一丹 |